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04:54    次浏览
作者资深债券投资经理活在北京的小李子前言:最近大街小巷的话题都是房价,因为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。每个人看法不同,视角不同,横看成岭侧成峰,盲人摸象各不同。一家之言,供拍砖。分析结论 方向上,北京4/5环内房价仍然具有向上空间。 点位上,4/5环及以内未来仍然具有40%的上涨空间。 区域上,4/5环内类似股市中大盘蓝筹白马股,年租售比可能在1-2%之间,未来更可能向1%靠近,房价涨幅预计年均在5%左右,与北京人均收入(或人均GDP)涨幅相一致;通州目前是成长股,未来是真成长还是伪成长(沦为概念股),3-5年内见分晓;北三县定价参考通州房价;环京固安、廊坊和涿州一线,目前价格可能已经反映了未来5-10年的价值,明显偏贵,有一定泡沫的迹象。 分析框架 供求关系是分析任何一种服务或者商品价格的基本分析框架。 消费品和投资品(是计入个人日常消费还是计入个人资产)是两种不同的商品,其定价模式和价格形成机制具有显著的区别;此外还有一种是公共品。 消费品具有功能性、稳定性和透明性,供需均富有弹性,有多高的消费能力就会有多高的价格。 投资品需求弹性很大,但供给没有弹性。投资品价格的波动性,就是投资品需求弹性的自变量,价格波动大,弹性大;价格向上,需求向上;价格向下,需求向下。 房地产在富人不多的地区或者年代,消费属性明显,最典型是农村;但一旦随着经济发展,老百姓钱多了,房地产的投资品属性逐渐增强;越富裕的地方,其投资品属性越强。 房地产兼具消费品和投资品的属性,因此可以通过消费品价格来大致估算其投资属性的价格,并进行判断。 需要对价格进行合理的分层和模糊的定义:便宜、合理、贵、很贵、泡沫。北京的房价是合理,还是很贵,还是泡沫,不是一个概念,需要判断。 分析过程 一直看多北京房价,2015年之前看多的理由只有一个简单的增量供求数据:2000年之后,北京每年一手房销售大概10万套,而常住人口净增加年均40-60万人。假设2000年之前的北京常住人口都对自己的住房数量和质量满意,不再有新增需求;那么2000年之后新增住房供需也是严重不匹配的,10万套住房最大能满足20万新增人口住房需求,意味着每年大概有20-40万人没有房子买,甚至没有房子住(开发商的房子只要不出售,这部分房子就不能居住)。 2016年初,从链家得到一个数据:北京除却个别远郊县外,整个住宅市场大概是1万个小区,存量住宅套数900多万套左右。这意味着简单按照一套房子住3个人计算,也仅能满足2700万常住人口的住房。北京城6区按政府统计2015年就有2500多万。这说明整个存量住房市场的缺口比1中分析的增量缺口大的多。只要新增住房不增加,新增人口不减少,供需矛盾相当长时间内存在。 房租和房价,是房子的两个价格,房租反应了消费品价格,房价可能包含了投资品价格。房租是市场供需形成的:2环的房租负担不起,可以到3环,或者5环,是可以选择的;如果2环的房租太贵,会导致房子长期租不出去,那么结果就是2环的房租会下降。因此房租的价格反应的是供需博弈和供需匹配之后的均衡价格。 北京3环附近的一套2居,老小区,55平,月租金6500元,住2人,人均租金3200元。按照2%、1.5和1%的租售比计算得到的房子单价,见下表。 这个表计算过程和解读: 年租金按照11个月计算,少计算1个月房租,主要是扣除了3个成本:续租存在可能的空置期(链家数据显示北京2居平均空置期在1-2周)、供暖费和物业费。这样计算的年租金是房屋持有人实际的租金回报。 租售比=按11个月计算的年租金/房屋售价。北京房子过去10年平均“租售比”在2%的中枢附近。 很巧:按照2%租售比计算的单价6.5万,正好是2015年中这个房子售价的中枢或者均价;按照1.5%租售比计算的单价8.7万约9万,正好也是当前这个房子的成交均价。所以,可以认为15-16年的房价暴涨,恰恰是社会无风险利率下行,带动租售比下行的结果么。 以下为几个假设:1、如果将4中的房租价格从6500元调整到3年后的价格8000元,以反应人均收入的增长,将会得到如下的单价,有点可怕么? 2、再如果,将4中的住2个人,改为住3个人,比如一对情侣+一个单身,人均租金维持3300元,房租将成为10000元,将会得到如下的房屋单价,是不是更可怕? 关键要素“租金”和“租金增长率”的分析当前人均3300元,3年后涨到4000元,还算合理吧。2015年北京人均月收入7000元,3环人均租金3300元大概占收入一半;未来北京人均收入年均增5-6%应该合理,那么人均租金3年后4000元也是相对合理(就是情景5)。情景6是考虑到可以通过多住一个人,以降低人均居住面积摊薄人均租金的结果(以前没想到,但是从纽约或者巴黎留学回来的朋友说,那儿的人均租金折算大概情况是:6-10平米,人民币4000元)。关键要素“租售比”的分析:相比北京租售比10年来以来稳定在2%,用房价收入比的国际比较来判断北京房价,前者其实更加科学合理。租售比为什么会下降到1.5%或者1%,是考虑到整个社会和经济体的投资回报率和无风险收益率都在下降。所以过去10年的2%租售比,未来下降到1.5%甚至1%,也许是合理的。再下降到1%以下,计算出来的房价就没法看了。所以,如果说2015年之前的房价更多反映消费属性的话,那么15-16年这两年的价格上涨,可能更多反映的是无风险利率下行,将租售比从2%推向1.5%的过程。北京5环以内各区域的房价推测北京5环以内各区域的房价,应该都可以按照这个分析框架进行简单的定价。如果这个定价还算合理,那么5环内房价是否还有40-70%的涨幅。通州由于市政府搬迁,未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,医疗、教育和产业发展的好,核心区单价比肩目前二环;发展的不好,单价可参照4-5环。北三县房价将比价通州。廊坊固安沿线的房子,目前单价已经2-2.5万,普通2居面积在80平,总房价160-200万之间。这儿的房子是谁来住呢?我觉得应该是在北京拿平均收入的人,也就是现在工资收入在月7000上下。这部分人的收入有个特点,所从事工作收入弹性小,大幅上升的可能性和空间都小,再加上没有户口没有资格购买北京的房子,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在环北京置业。按照目前的贷款政策,这部分人所能支付的月供上限大概7000元计算(夫妻二人,另外一人的7000元收入供日产消费),贷款总额上限也就在150万附近,考虑7折贷款,房价大概就是200万。而且,这个200万的价格要想维系,应该具备2个条件之一:其一,轨道交通非常发达,从廊坊固安家中出行到北京城上班,时间控制在1个半小时,再远就很难了,只有在北京城租房子才合适。其二,北京的很多产业搬迁到南6环甚至廊坊固安。这2个条件,5年内看不到,10年内有可能,但有不小风险。所以,环北京目前2.5万的单价,应该是5-10年内能看到的高位区域,已经偏贵了。自问自答 说服自己 北京人口老龄化,未来没有需求(担心需求) 北京常住人口目前估计在3000万以上,肯定不到4000万。作为13亿人口大国的两个超级一线城市之一,北京和上海拥有者全国最高端的教育、医疗、技术、制度优势,未来常住人口总量是谁也无法预料到的,也许5000万,也许8000万,也许更多。现在30-50岁的人,按照平均预期寿命74年计算,意味着未来30-50年他们仍然住在现有住房,且需要为自己的子女另外购置住房;加上每年新进北京的其他省份人口,北京人口总量和住房需求真的不用担心。 北京3环-6环之间还有大量的土地未开发(担心供给) 基于1的分析,估计中央和北京市领导都不知道北京未来会有多少人口,因为古今中外还没有发生过13亿人口在几十年内的急剧城市化,会给首都带来多少什么影响。在未知面前,只有谨慎的供应才合理。举个不恰当的例子,一个人背了10瓶矿泉水穿越沙漠,但不知道究竟要走多久才能走出去,他肯定会在很渴的时候才会喝一口润润喉咙,而不会像我们坐在咖啡厅里没事一杯接一杯的喝。北京现在3-6环内大量未开发土地,也许是为5年后、10年后,甚至20年后出现的新兴富豪和产业技术预留的,可以这样理解么。不然这些未来的富豪和高新产业只有到廊坊去安家落户了。 房租能保持5%的年均增速么 北京汇集了国内最好的资源,经济增速是国内最有潜力和弹性的。国内经济未来发展的好,转型后GPD增速达到5%,北京无疑更好,因为产业链上游利润率更高;国内经济未来发展不好,北京也会很好,因为中小县城的年轻人要来北京就业。劳动力供给可无限增加,北京经济发展无忧。一个明显的例子是,2年时间,滴滴出行这么一个小行业,让上海新增近40万辆外地车牌的滴滴车;北京据说也有20万。前几天打了个滴滴,与师傅闲聊天(老婆孩子在老家,司机一人在北京开滴滴):“师傅,您是哪儿人啊”“河南南阳的”“那您在老家也能开啊,还能守着家人”“老家开滴滴能饿死人的” 房价高涨是央行放水么 看下面这张图,是4大央行02年以来央行总资产走势图(摘自其他报告,不知道真实性)央行总资产比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在规模上大一些,但趋势上一致的,即总资产的扩展速度基本与基础货币趋势一致。 观察这个图有两个差异,或许对“房价暴涨是央行放水导致”提出质疑:? 红色的线是美联储的总资产,其在2008年之后无论是增速和绝对额,都和我国央行的总资产是高度一致的;同期,美国经济增速是远远低于中国GDP增速的;所以理论上美国超发的基础货币是要大于我国的。但美国的房价涨幅却远远落后于国内。? 单看我国的央行总资产,2014年下半年以来是持续下降的;但同期,房价却出现暴涨。这两个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,或许表明基础货币与房价涨跌关系不是很大。同期我国的M2和社会融资增速确实比较快,背后反映的是货币流通速度在快速提高,毕竟我国货币乘数已经达到了5.1,按照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计算,几乎已经达到了理论上的极限值。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,反应了经济体资金活力的提高;再往深入的研究,究竟是经济活动积极,还是金融深化金融脱媒,或者是投机盛行,就不得而知了。(完)